老子(约前571年—约前471年),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约前571年—约前471年),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巨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乃至影响到全世界。
★老子的思想是人类的大智慧,古往今来,从古哲先贤到文人雅士,从帝王将相到政商名流,都不乏从《道德经》中汲取滋养者,他们甚至将老子的思想奉为立身处世之圭臬。古者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顺治帝,均为《道德经》作过注;近者如曾国藩,四十岁后靠老子思想存身。
★《道德经》博大精深,爱国者从中了解历史;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处世度命!
本书优势: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插图珍藏版,参照国内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本书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压纹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纯质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经》凡五千言,谈玄说妙,可谓文简意丰,涵盖古今。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可以修养身心,处世治国。可藏可守,可仕可隐。
几千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乏其人。较早的有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经》。通行本中,以汉代王弼注本为最佳。而综合各家所长,详尽阐述老子之理的,却不多见。
秦汉以前,记载文字多用竹简木片,也有写在帛书上的。因为竹简木片存放、搬迁容易造成断裂,甚至遗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难保持原貌。不过,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经》,得到了较好整理,流传几千年,章节衔接紧凑、脉络分明,全书贯通绵延不辍。
《道德经》也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为上篇,从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经为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去,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最后到了何方,可以说是一个万古之谜。据文献资料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最后不知所终。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
天地、圣贤、众生,纷纭错杂。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要想解放人类,须先解放人的心灵,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唐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家开始兴盛,道教也成了国教。《老子》一书,成为道教三经之首,即《道德经》《南华经》(《庄子》)与《冲虚经》(《列子》)。
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学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则在出世、入世之间,两者灵活变通。理解了这个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边,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南华经》。其中论辩之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处世之道等,都有所进一步阐发。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老庄之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评之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认为道家思想包罗众多,精细玄妙,涵盖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庄子因为发扬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与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一书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以“道”解释万物的演变,认为客观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一章中所说的“道”,可以说是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一个“道”字,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的种种哲学和宗教观念。
本书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解读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结合它本取长补短。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则尽量保持朴实,直译意译结合。力求能使人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思,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启迪,以领略《道德经》的大旨意趣。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7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养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以无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为腹不为目 036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皆惊 040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参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浊流 048
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处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废
仁义智慧 055
十九章 绝圣弃智
内圣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圣凡有别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064
二十二章 曲则全
圣人抱一 067
全而归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变灭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体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不离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不着痕迹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复归于朴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圣人无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军之后 092
物壮则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战而胜 095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强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蕴万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万象
执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108
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义礼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贯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道隐无名 123
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无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祸患起于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与“求道” 142
无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诚善为本 146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死之间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观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养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清静无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无为之治 172
祸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长生久视 175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国
低处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处之道 183
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185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图难于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渐 191
慎终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不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争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为进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难 207
被褐怀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压不厌 213
自知自爱 214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利害相关 216
天网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夺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何以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刚柔相济 225
七十七章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228
七十八章 柔弱于水
以柔克刚 231
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不求至善尽美 233
八十章 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 235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为而不争 238